漢傳佛教的十宗
在中國佛教,有演繹流傳至今的律宗、三論宗、禪宗、法華宗、淨土宗、唯識宗、華嚴宗、密宗等大乘八宗,俱舍、成實,小乘二宗:共成中國佛教十宗。
【律宗】:唐初有終南山道宣律師,廣事著述,以大乘教義解釋《四分律》,為《四分律》的集大成者。他著作「南山五大部」,為後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。其中,《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》為千年來我國律學行事的指南。道宣律師久居終南山弘化《四分律》,因其學養深厚,嚴持淨戒,律學大彰,世稱「南山律宗」。道宣的弟子秀(周)繼嗣法統,成為南山律宗二祖,其後法脈不絕。唐朝末年,經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,佛教衰頹不振,律宗亦漸式微。
【三論宗】:三論宗以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與提婆菩薩的《百論》開宗立派,宣揚空、無相、無所得、八不中道等義理,是具有濃厚印度傳承特色的宗派。以其著重闡揚諸法性空,故又稱法性宗,別稱空宗、無相宗、中觀宗、嘉祥宗、提婆宗、般若宗等。
【禪宗】:禪宗的「禪」,溯源自印度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的「拈花微笑」,發揚光大於中國唐朝的惠能大師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的「頓悟禪」,由此逐漸形成為「五家七宗」的龐大宗派--禪宗。其後再陸續傳到日本、韓國、越南,乃至近代普遍傳至歐、美、澳、非等世界各地。禪宗尊奉北魏時來華的菩提達摩為始祖。禪宗分為兩派,弘忍的弟子神秀及其弟子以長安、洛陽兩京為中心的北方傳法,稱為北宗,禪法主張漸悟;惠能及其弟子在南方傳法,稱為南宗,禪法主張頓悟。唐中期以後,南宗逐漸成為禪宗主流,北宗逐漸衰微,乃至湮沒無聞。
【法華宗】:天台宗因開創者智者大師居天台山而得名。此宗依《法華經》的教旨而建立思想體系,又名法華宗。本宗教門義旨,以《法華經》為宗旨,以《大智度論》為指南,以《大般涅槃經》為輔助,以《大品般若》為觀法,援諸經以增信,引諸論以助成。
【淨土宗】:淨土宗是以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的宗派。因為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,取義生西方淨土者皆由蓮花所化生,而極樂國土亦名蓮邦,所以又稱蓮宗。本宗特別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,藉彌陀本願的他力,祈獲生於西方極樂淨土,故又稱念佛宗。彌陀淨土思想乃依據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三經所成立。《無量壽經》主要敘述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、四十八大願,廣宣穢土五惡、五痛、五燒的劇苦,勸修往生法門,及揭示三輩往生的條件。《阿彌陀經》以阿彌陀佛的西方勝境為主體,以往生不退為宗,以「淨土三資糧」--信、願、行為用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則陳述往生西方的淨業正因「三福行」及「十六觀行」法門。四世紀間,世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,力勸往生西方。此「三經一論」先後傳入中國,成為淨土宗成立的重要典據。
【法相宗】:本宗依據《解深密經‧法相品》而立,主張一切諸法的體性、相狀都是唯識所變,故將宇宙萬有的一切現象分析其性相和體性,並加以組織化、系統化,所以稱法相宗,又名唯識宗或有相宗。唯識學說建立種種「法相」,以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理,力矯空宗末流斷滅空的偏執,故名「大乘有宗」。
【唯識宗】:唯識思想的發展,在佛教教理史上是一大邁進,從阿含、般若、中觀乃至瑜伽,逐漸開展,這是印度佛教思想愈趨縝密、圓融的過程。在西元四、五世紀,無著的《攝大乘論》和世親的《唯識二十論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為唯識思想的代表著作。主要說明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意識,並非實存的「境識俱空」,又稱為「真實唯識說」,由真諦三藏傳到中國,形成攝論宗。另外,主張「境空識有」的「方便唯識說」由陳那、無性、護法等唯識論師的傳承,經由玄奘大師傳到中國、日本,才有現今的法相宗。
【華嚴宗】:華嚴宗係依據《華嚴經》而立名。杜順大師作《法界觀》一卷,總括華嚴奧旨而開宗。唐代賢首國師撰《探玄記》及章疏多種,華嚴法門因而大行,所以本宗又稱賢首宗。又本宗以四界說明法界自在無礙法門,亦稱法界宗。後以現今通行的《八十華嚴疏鈔》是清涼國師澄觀所作,故亦名清涼宗。
【真言宗】:早在佛陀時代,真言密咒已流行於印度民間,用以守護、消災、治毒等。四世紀時,出現專說咒法的《孔雀明王經》,主張口念真言,內心統一,建立方圓的土壇供養諸尊,嚴修儀軌,即可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。七世紀時,密教結合大乘教理的精粹,組織了完整的理論系統,以大日如來所說的《大日經》和《金剛頂經》為主,成立「胎藏界」和「金剛界」密法兩大部,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派,又稱「金剛乘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