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藏傳佛教為軸心的西藏文化,不僅浸透了方遠二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雪域三區,還遠播到了今天的南北蒙古、新疆、中原,以及印度、尼泊爾、不丹、巴基斯坦、中亞、俄羅斯等國家。在亞洲中心廣袤的雪山草原形成一個極富魅力的"藏傳佛教文化圈"。最近三、四十年來,西藏佛法又在西方國家得到傳播和發展。
在藏傳佛教發展過程中,經歷了"前弘期"及"後弘期"的時代,因傳承、典籍及講義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宗派。其中源遠流長的四大派系分別是寧瑪、薩迦、噶舉與格魯四大系統。
寧瑪派
寧瑪,藏語意為古、舊的意思。因該派遵循前弘期(大譯師仁欽桑波之前)所傳之教法,故得此名。也因該派僧人大多戴紅色僧帽,俗稱紅帽派。
蓮花生大師是寧瑪派的開創祖師。公元8世紀中葉,藏王赤松德贊特派使者迎請印度蓮花生大師入藏傳法,並修建顙耶寺。因其教法依蓮花生大師所傳密咒和所遺伏藏為主而傳出,遂成一派。當時並無派名,後弘期其他教派形成之後,因其遵循舊弘期舊密咒,故被稱之"寧瑪派"。寧瑪派的傳承與教法,主要來自於蓮花生大師、藏王赤松德贊等二十五位師徒。之後寧瑪巴傳承也形成六個分支。並有六大寺院即多杰札、敏卓林、謝慶、卓慶、噶陀、白玉。
寧瑪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裏,九乘包括顯三乘、外密三乘和內密三乘,三部指內密三乘中的最後一乘,包括心部、界部和要門部,即大圓滿。
薩迦派
薩迦,藏語意為灰土,因該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土色灰白而得名。又因薩迦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、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、白、黑三色花條,很多人誤稱之「花教」。
薩迦派創立於11世紀,創始人昆•貢卻傑布於1073年在仲曲河谷的薩迦地區興建寺廟,於是形成薩迦派。之後由其子薩欽貢噶寧布等"薩迦五祖"之僧俗兩係傳承宏揚。(薩迦五祖為,白衣三祖師:貢噶寧布、索朗擇莫、札巴堅贊﹔紅衣二祖師:貢噶堅贊、羅智堅贊)
12世紀末,智者薩班•貢噶堅贊和其姪帕巴•羅智堅贊(漢文史書稱「巴思八」),與蒙古皇帝結下殊勝法緣,並將西藏佛法首次傳入蒙古草原與中原地區。
薩迦派的法座,是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延續下去,薩迦派主要有「擦而巴」與「窩而巴」兩大分支,各有傳承上師及傳世喇嘛相續傳法至今。
噶舉派
噶舉,藏語意為佛語傳承。因該派僧人戴白色僧帽,俗稱白帽派。噶舉派分為香巴噶舉和達布噶舉兩個系統。香巴噶舉創始人為瓊波南嘉,但此系後來逐漸湮沒消失。
通常俗稱的噶舉派是達布噶舉,由瑪爾巴譯師創立,其教法傳給其主要弟子米拉日巴。米拉日巴德弟子達布拉杰於1121年創建崗布寺,形成塔布噶舉系統,後分出許多支派,有"四大八小"之稱。
噶舉派四大支為噶瑪噶舉、蔡巴噶舉、拔戎噶舉、帕竹噶舉。帕竹噶舉又分出"八小"支,即止貢、達壟、主巴、雅桑、綽浦、修賽、葉巴、瑪倉。
噶舉派重視"大印"傳承,不重文字,重在論理,即通達"大印"的智慧。奉能使自己證得"大印"智慧的師長?根本上師。大印有顯有密,噶舉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,而各有殊勝之點。雖然每一派系都具備一切教授,但各派系也各有著重發揚的別法,然就其整體而言,俱是噶舉派之教義。
格魯派
格魯,藏語意為善律,因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而得名。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,俗稱黃帽派。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出生於西藏東部,先後從薩迦、噶舉、夏魯等派僧人學習。至14世紀80年代初,學習各派顯宗經論,以後又系統地學習密宗。宗喀巴積極倡導僧人嚴守戒律,學經須遵循次第。著《菩提道次第論》、《密宗道次第論》,為創立此派奠定理論基礎。1409年藏曆正月,宗喀巴倡建的拉薩甘丹寺,並舉行了首創的祈願大法會,標誌著格魯派的創立。
格魯派始終以組織嚴密、恪守戒律、制度完備、教育精深而著稱。該派有系統的學經制度,先顯後密,循序漸進;所學經論及考核、升遷等規定自成體系。學經僧人須學顯宗五部大論:《量釋論》、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入中論》、《戒律本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。學完可參加格西學位考試。獲得格西學位之後,再入上下密院研習密宗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