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佛教可分为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传承,北传佛教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,因此又可分为三大传承。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小乘佛教,北传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(主要是汉传佛教),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刚乘佛教(主要是藏传佛教)。各传乘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基本上没有分别,在修行特色上与一些理论上则略有分别,以菩萨行理论的分别为最显着。
小乘佛教(Hīnayāna),又称声闻乘佛教。译自梵语,Hīna意为「小」,yāna意为乘、车子、教法或通往解脱之道,合起来,是「小车子」、「小的载具」的意思。这个称呼出现在一至二世纪之间,是大乘佛教对成立在它之前的各佛教部派的称呼。
对大乘佛教而言,小乘是声闻乘、缘觉乘二乘的合称。现今也被用以称呼南传上座部佛教。但因为小乘这个词的涵义多变,学者间多有争议,南传佛教徒甚至认为这个称呼是有贬意的,所以他们拒绝这个称呼,自称为上座部佛教(Theravāda)。为避免争议,学界与佛教内部现今多半称呼为南传佛教。此教派现今主要流行于泰国、缅甸、斯里兰卡、柬埔寨、寮国等地。
大乘佛教: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的译文。Mahā(摩诃)是大的意思,Yāna则是乘,按字面翻译就是大教法。
西元二世纪至七世纪,佛教教义逐渐产生变化:大乘以菩萨取代阿罗汉的典型—阿罗汉只求自身的解脱,以出离三界;菩萨则誓愿:除了自身解脱外,将继续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。这拓宽了大乘道修行的视野,有别于与世隔绝、隐修的有限环境,对世界上一切的可能采取开放、涵容的态度。
一般学者都视大众部为大乘佛教的最初起源,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、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。大乘佛教是一群以菩萨道修行为主的在家、出家僧团相结合而兴起的教派,并不是由某个特定部派发展而来。
大乘佛教在兴起以後很快向外传播,一度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宗教。而传入中国境内的大乘佛教则融入了汉地各种宗教思想的特色後,演变成宗派众多、成就显着的汉传佛教。此教派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、台湾、韩国、日本、越南等地。
金刚乘佛教:大乘佛教发展到後期(约七世纪),吸收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方法,发展出金刚乘,也称为密宗。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如来的「方便」说法,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「真实密意」,不可轻易示人,需秘密传授,因此称本派为「密教」,而所有其他宗派为「显教」。
密宗早在唐代就传入中国,但很早就失传了,现今汉地所传的密宗为藏传佛教的教法与唐代密宗已无关系。此外唐代时密宗由日僧空海传入日本,结合当地神道後创立了「真言宗」,又称东密。
金刚乘由莲花生大师传入西藏後,融合了当地苯教,演变成现今的藏传佛教。现今所说的密宗基本上指的都是藏传佛教。藏传佛教现今主要流行在西藏、中国、台湾等地。由于藏传佛教的喇嘛们勤于弘法,如今西方国家也有不少信徒。